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We Are Malaysia-Not Me But We!



T-Shirt: We are Malaysia - Many But One!
Datuk Zaid, Hannah Yeoh & Dato Ambiga
Warm & cordial environment - commencement of 5th National
Congress on Integrity, 16 Sep 2010.
One of the key speakers - Datuk Zaid.
Another two prominent & learned speakers: Datuk Azzat
Kamaludin and Justice Datuk Seri Sri Ram Gopal.
Our young, lovely and intelligent MP and a lawyer, YB Hannah Yeoh. (杨巧双)
She gave a very inspiring talk on current affairs. A dedicated and
people serving politician. Deserved our deep respect.

It is always my NATURE to share! Share from one's heart to another.

This is an awesome and meaningful event, the key speakers for this event are learned and renowned in their own fields, making inspiring and insightful speeches with wise discussions.

Today is the 16 September, the Malaysia Day, I spent my whole day attending the conference on 5th National Congress on Integrity at UCSI, University, Kuala Lumpur. It is a very meaningful day, also created a new chapter in my life to learn the importance of caring and loving society and show concern to our beloved nation, which we have lived here, and will die here! There is no other place we can call home!

16 September 1963 marked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for Malaysia. Sabah and Sarawak entered into an alliance with Malaya to form a new nation. Today declared a public holiday, and first year to celebrate.

In the conference, we represent and speak out for the welfare and interests of all ethnic communities and make reasonable requests on their behalf. We undertake to honour the diversity of our peoples and resolve to reach out in friendship,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respect.

We publicly declare today that we will promote inclusion and oppose all forms of racial chauvinism or extremism in the following manner:
  1. Practising mutual respect for all ethnic communities instead of being arrogant, bigoted or superior to the other.
  2. Abstaining from making racial slurs or degrading or insulting remarks against another race or ethnic community.
  3. Acknowledging the basic rights of other ethnic communities.
  4. Building trust in other ethnic communities and dispelling prejudices.
  5. Embracing differences versus preaching forced assimilation.
  6. Seeking to understand our shared history and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mmunities.
  7. Accepting that need to cooperate to achieve our diverse goals in the spirit of nationhood.
It is time to create a better world, beautify this place which is our ONLY home. I am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and attended to this meaningful function --- to begin our journey towards oneness. But not take this for granted, we urge ALL Malaysians to set aside differences, enjoy the richness of diversity and to appreciate oneness. Our future generation starts from here --- starts from you and me!

We are Malaysia, and no longer me, but always WE...

Dears Friends,

Please share and pass on this message to someone else; creating a loving and caring society is everyone responsibility. Rather than helplessly & dejectedly migrate to else where, let put our effort together and transform this nation into a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place for our future generations to live. After all, this is our rightful home, where we should be proud of. Thank you.

Tuesday, September 14, 2010

道歉中蕴涵庞大的神秘力量

约翰·普隆默(JohnPlummer)曾经是越战期间战斗直升机的机师,专责协助轰炸机的定点袭击。1972年1月9日,美军官方报纸《星条旗》刊出一则报道,讲述美军的烧夷弹如何有效地彻底摧毁了一条包庇越共的村庄。在这段消息里,有一张后来举世知名的照片,里头有个九岁的小女孩赤身裸体,哭着奔跑,嘴巴因极度的恐惧而张大;她的双手乱甩,仿佛那不是她身体的一部份。普隆默看到这张照片,知道这是他的成果,前天他才协助了一场毁灭性的大轰炸,毁的就是这个村,那个小女孩的家。


战后,普隆默回到美国,成了一个酒鬼,经历两段失败的婚姻。每次想到那张照片,他都痛苦地宛如“膝盖受了重击”。后来他成了虔诚的基督徒,甚至成了美国卫理公会的管事,可是那张照片依然缠绕着他,照片上听不见的尖叫却回响在他的午夜梦魇里。直到那次轰炸的24年之后,普隆默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终于与那个记忆中的女孩相遇。女孩长大了,原来叫做KimPhuc。普隆默泣不成声,只能重复呢喃:“对不起,我错了,对不起……”。KimPhuc拥抱他,用手轻抚他的背。她说:“没事了,没事了,我原谅你”。


这只是美国精神病理学者阿宏.拉札里(AaronLazare)《论道歉》收集的其中一个动人故事。一篇又一篇的故事读下来,实在叫人惊讶,到底道歉是什么?为什么它这么简单,却又有这么庞大的神秘力量。正如普隆默的道歉,就那么简单的几个字,却为他得回一生的平静与救赎。自从KimPhuc宽恕了他,所有的呐喊都消失殆尽。道歉这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心理机制就是拉札里在这本书里所要探讨的“道歉的吊诡”


天呀, 原來做錯事, 沒及時道歉, 過了24年還會給自己帶來如此大的心理傷害。千萬別被自己的傲慢心所欺騙,而以為妳沒有傷害過那個人, 也許只有自己心靜下來時, 內心深處,看得最清楚,它會不斷提醒妳,良心在告訴妳,其實自己也有欺騙, 傷害過那個人,為什麼沒有勇氣道歉? 內心的回响, 無論多少年,都依然會缠绕着妳, 直到一天,妳面對那個人說:“對不起,我也有錯,請原諒我..... ”。


朋友,人生沒有幾個24年! 是行動的時候了,還等待什麼?


Sunday, September 12, 2010

圣严法师:敢于担负责任才是真正的忏悔

忏悔的意思是“承认错误”,但是承认错误之后,还要负起责任,准备接受这个错误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这才是忏悔的功能。忏悔要毫无隐瞒地彻底承认错误,并增加担负责任的勇气,达到忏悔的功用。根据佛经,忏悔有三种方法:第一是对自己的良心忏悔;第二是对我们所亏欠的人忏悔;第三则是当众忏悔。在当下承认错误的同时,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

我们很多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或是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凡夫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因此,无论我们如何客观持平,都不免会犯错。尤其我们的记忆总是很快就把错的、坏的事情忘掉,或是不愿想起,甚至于把错误合理化,但是对自己得意的事、对别人的錯誤,却又记得牢牢的,而变得自傲自大,不懂得谦虚。所以,无论知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我们都应该忏悔。

其实在我们一生之中,无意间对不起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很可能就是我们的父母、愛人, 丈夫, 兄弟姐妹等最亲近的亲人。我们伤他们的心,让他们受苦受难,而自己并不知道,甚至有时候让人家受苦受难,心中还在幸灾乐祸,说:“活该!希望他再更苦一点,这样才能发泄我心中的不满。”像这样的心理,都应该要忏悔。如果我们平常能够天天忏悔的话,我们的身心行为,就会愈来愈清净。

如果做错事不忏悔会怎么样呢?佛教徒相信“罪有罪报,业有业报。”果报有好有坏,好的叫作“福报”,坏的叫作“业报”、“罪报”。如果不忏悔,我们受的苦难就会多些,如果忏悔,受的苦难就少些。

我们的家庭、事业、学业,甚至于健康,都免不了会产生种种的挫折、磨难,这些阻碍、不如意、不顺心,其实都是我们过去在有意、无意间,所造的种种罪业而形成的果报。但是许多人不理解这个观念,一旦果报现前了,就觉得是老天没有长眼睛,而埋怨:“像我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老天对我不公平?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事?简直是没有天理公义!”甚至会进一步想:“天底下根本没有天理、良心!既然人家对我这么坏,凭什么我要对人家好?”从此自暴自弃,出现报复的心态,这样不仅害他人深陷苦难,也使自己再受一层烦恼所苦。所谓冤冤相报,无有尽期,真是苦上加苦、罪上加罪,如果还不懂得忏悔,想清楚问题的症结,情况便会愈来愈严重。

如果不忏悔,就像欠债不还一样,总有一天债主会逼上门来,尤其到过年的时候逼得更紧。试想看看,过年、过节如果有债主上门逼债,不是很痛苦吗?忏悔以后,无论有形、无形,无论债主是不是在我们面前,至少我们良心上的负担已经减轻了。

可是忏悔以后,并不等于罪过就此一笔勾消,而是“承认错误,愿意承担”的意思,是表示“欠你的钱我会慢慢的还,等我有钱的时候一定会还,而且会主动还”,而且忏悔并不是将所有的过失都推给佛菩萨来负责,如此是误解了忏悔的真正意思,也不符合因果观念。

不肯担负责任,就不会改变自己,业力就永远存在,这种假的忏悔并无法净化内心,而且不忏悔改变,便无法真正肯定自己、接受自己。其实,只要肯接受“人是无法逃遁于自己的所作所为”的观念,就会提醒自己少做一点错事,这样便能达到防非止恶的功用。所以忏悔之后,不是什么事都没有了,而是要更努力多做功德、多行布施,以积聚善缘。

忏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只要至诚地表明忏悔业障、罪障的决心即可。另外,也可以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它的意思是:“由于我过去贪、嗔、痴的心理,造了种种的业,透过行为、语言和思想表现出来,伤害到人,现在我来到佛前真心忏悔,愿佛菩萨给我作证,证明我已经全部忏悔了。”

Thursday, September 9, 2010

梁文道-婚姻的前提并非爱情

Oh... everyone knows them...(哈... 他们是谁? Clinton lor!)
She says: 'I love him now and forever' haha...So cute ...
Yes, well said! That is also true! (七姐秀梅和姐夫)

婚姻是甚么? 在考虑结婚时, 女人想些甚麼?

多数女人在考虑结婚时,难免想到,未来丈夫能为她带来甚么好处, 在这关键期,爱情或愛不愛這個人是其次,还有其他更重要的考量。有些是为了移民, 也有的为了逃避工作压力, 找到常期饭碗, 有所以依靠。 就这样, 靠那男人给予物质和金钱而活。 尤其为结婚而移民在外国的女人, 没有高学历,专长,没有工作能力,面对言语问题,更无可奈何, 也没目标,只有靠丈夫的支撐過活。 一旦婚姻起变化, 就成了受害者,也是自己的選擇。这是很可悲,卻常見的現象。

因为世间的事,变化无常,谁能保证你,愛情婚姻永恆不變,萬事如意,永遠幸福。人,还是自己依靠自己最有保障, 尤其是女人, 靠丈夫找到幸福, 那是因为你幸运, 以自己的本事得到幸福快乐,这是你給自己的最佳保障,也算是对自己负责。到底這世間,幸運的事兒,並不多,而且無常,變化,人生苦多於樂。有本事自己賺錢,自立生活,自由自在,這樣的女人最漂亮,最有尊嚴!每個人都要爲自己活着而負責。


女人,醒醒吧,還是靠自己去找幸福,這才是真正漂亮,有智慧,自信的女人!婚姻,愛情,男人,不再是你唯一的選擇 ,幸福靠自己。Wake up, girls!

----------------------------------------------------------------------------

梁文道, 1970年生于香港。现为凤凰卫视评论员,为《南方周末》及《南方都市报》等中国内地、香港及马来西亚多份报刊杂志专栏作家

梁文道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他做作家,做主持人,做牛棚书院的院长,做《读书好》的主编。除了工作,他几乎把全部时间花在看书上,不过,他对于人类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三大主题之一——爱情并没有太多关注,相对爱情来说,他更关注的是死亡。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懂得爱情,恰恰是因为太懂得,所以不太可能拥有,不太可能遇见跟他一样懂得爱的人。婚姻亦如是。面对浮躁社会千奇百怪的婚恋观,梁文道皆以客观平和的态度来看待。最后,这位已近40岁的男人告诉我们,他现在最想过的,是出家人的生活。 以下是他部份的訪談。

梁文道: 以往我们觉得婚姻必然是爱情的结果,婚姻的前提是要有爱情做它的必要条件跟充分条件。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梁文道: 爱情乃世间唯一变幻不定本质空洞的事物。

那爱情与婚姻是什么关系?

梁文道:爱情离不开人嘛。人是变幻不定的,那是当然的。我只是说爱情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模糊、最变幻莫测的。在我看,没什么关系。就像我们注意到现在很多调查说,很多女大学生渴望嫁给“富二代”。或许,她们考虑的已经不是我爱不爱这个人,考虑的可能是生活条件、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一个投资。我们大家都觉得这个说法好堕落,但至少说明一点,婚姻根本就不会跟爱情有一种必然的、逻辑上的关系。以往我们觉得婚姻必然是爱情的结果,婚姻的前提是要有爱情做它的必要条件跟充分条件。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梁文道:西方有另一种问题。在我看,西方世界最保守的国家恐怕是美国,他们秉持基督教道德观,可是那么保守的国家,离婚率竟然也接近60%多,就是说每10对新婚夫妇,将来会有6对离婚。在他们中,虽然每个结婚的人一开始都希望白头偕老,一生一世,他们也坚信婚姻有某种誓盟的效果,是一个社会契约,这个契约不能轻易被毁坏,但为何仍有如此多的人最终选择分开?原因是,西方很多人崇拜童话般的浪漫婚姻,而这种浪漫是要有爱情打底的。可是问题也就在此——现代爱情讲究自由意志,就是说它必须忠于自己的感觉。当爱情变质了,婚姻自然就要解约。

婚姻制度开始有点崩溃

梁文道:我觉得现在的婚姻制度开始有点崩溃了。美国现在是有六成的婚姻都是以离婚收场,香港是一半。过去的婚姻之所以没有那么容易离掉,是因为过去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爱情上,而是建立在很多社会民俗、机制上。现在的婚姻越来越强调是建立在爱情上,而爱情这回事,我们现在对爱情的看法就是爱情要真诚于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自由,而个人的感受和自由其实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你可以今天很爱一个男人跟他结婚,说你这辈子跟定他,爱他一辈子,(I love him now and forever) 但谁晓得你的这个感受可以维持多久呢?如果你明天就变化了,而你又要忠诚于自己,你需不需要离婚呢?所以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有一种潜在的危机,就是这个婚姻随时会崩溃。  

剩女这个说法带有歧视意味

梁文道:剩男剩女不一定是没有爱情的,他们可能有爱情,只不过不愿意结婚。我觉得,这所谓的剩女现象,命名本身就有问题。“剩下”的意思如同暗示她们是被选择、被选剩的。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有些女人并非被动,而是主动选择不结婚。


所以不该叫剩女剩男,而是说不婚与晚婚。这其中,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在。但现在很多剩女其实内心是十分渴望婚姻的。她们很害怕到了一定的年龄,没有人选择她们,她们只能成为“被选择”的一方。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结到婚的,这不是太难。你可以说她们标准定出来后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也或者,她们遇到一些人后,会不断权衡、心情忐忑。但这其实仍是她们主观的考量多于她们被选剩。

婚姻并非一种必然的选择

梁文道:不是说时代改变,人心不古,女孩子要求高了。无论任何时代,家庭生活必然会包括一连串的物质条件,希望有个房子就是很正常的事儿。而今天,对一个理想家庭生活的这些物质想象,满足起来并非那么容易。

但不能因此我们就放弃婚姻吧?

梁文道:为什么一定不能放棄?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并非是一个那么稳定、必然的事情。至少我没看出,存在着人们不能不结婚的理由。这就如同家庭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獨生主義,以前我们一样很难想象。

但至少人们还会被上一代约束着吧?长辈会不断催婚。

梁文道:我怀疑这个约束力也越来越低了。现在大部分人都跟父母分开住。大部分人离开老家到了第二个城市居住,上一代的这种约束感、压迫感就变得没有那么直接,没有那么日常。

从你的角度,你觉得理想中的伴侣有些什么条件?

梁文道:我不喜欢“条件说”。尤其是爱情的“条件说”,这等同于你脑子里先想好一些条条框框,然后在世间寻找。当你觉得你所列出的条件全部满足,或者满足了八成,爱情就会自动发生。在我看,这很荒谬。

试试看,你列出20个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找到一个人。很多时候,你跟这个人相处后会发现,他其实有很多你原来没有设想到的毛病和问题。这些问题和毛病甚至会抵消掉那20个条件的吸引力。就像你理想条件可能要找一个非常上进的人,结果你找到了,可是你发现他的上进竟然是他的一个缺点——他太上进了,所以根本没空管家,没空管你,你空蕩,寂寞 ,期待他能多陪伴你。

------------------------------------------------------------------------

一位在密月期,移居外國,結婚不久的女人,問她,愛他丈夫嗎?她很幸福,充滿感性的說:‘I love him now and forever!’ 喔!Forever, 言重了,小姐,像是童話裡的浪漫故事,男女主角,從今以後就過着像活在天堂似的快樂日子。忘記了,兩個不同世界的人生活在一起,在婚姻和愛情的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有太多意外,太多你无法穷尽的东西。現在的幸福和幸運,也是變化無常,不代表永遠幸福快樂。

何況愛情的遊戲,就靠那空洞,變幻不定的感覺把兩人連繫在一起,失去感覺,愛情遊戲就結束,或者貌合神離。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就靠這種不穩定的感覺,也正是为何很多人最终发现,理想中的对象太难找,因為感覺是不穩定的,是無常的。或许人们应当明白,理想中的事情在现实中从来不存在,就像符合数学定义的圆形,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最完美的圆规也画不出。你能画出的圆,距离完美总有偏差、有距离。


女人,還是少說永遠 (forever),多活在當下,享受當下得到的幸福,因為未來是不存在的,未知的,變化的,不可靠的。


祝福你幸福,快樂,享受你當下所有的一切。


Monday, September 6, 2010

乔布斯:从嬉皮士到佛教徒

Steve Jobs-Apple Computer's Boss

想不想知道苹果公司掌门人, Steve Jobs 的故事?

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苹果公司掌门人,近年已极少在公共场合现身,就连顶级报刊也无法采访到他,他的个人生活逐渐笼罩上神秘的光环。

  2008年元旦到来这一天,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没有和家人一起庆贺,也没有去苹果公司露面。他做了两件事—白天敲定了2008年苹果电脑iMac外壳、键盘全部采用金属铝,晚上写了一封新年致辞的电邮,放进预先设计好的电子邮箱,在新年钟声敲响的刹那群发给苹果公司所有高管。而他自己很早就上床休息了,“佛教徒没有夜生活!”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随着年龄、阅历的丰富,尤其是一个佛教徒的信仰转变,都使他的CEO角色越发具有智慧的光芒—他严禁下属透露他的生活细节,但是苹果公司内部那些他的崇拜者,还是用敬畏的语气对媒体说:“从前那个刚愎自用的乔布斯不见了,现在的乔布斯是一个温情主义者。”

  吸大麻,读名著

  可能大部分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偏激,乔布斯也不例外,生母把他送给旧金山一户信奉加尔文宗教思想的人家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少年时代的乔布斯具备美国战后一代的两大特点—才智超群又玩世不恭。中学二年级,他开始接触大麻,经常“吸着大麻读名著”,他的中学老师说他是“多种矛盾的集合体”,比如他既无限崇拜莎士比亚,也极力推崇“垮掉一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戴蓝(Thomas Dylan)。16岁那年,乔布斯用两大特征—个人主义价值观和齐肩长发宣布自己正式成为嬉皮士的一员。

  既然嬉皮起来,就要做一些另类的事情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远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没有什么领域能让人一试身手。就在乔布斯茫然失措的时候,他听说嬉皮高人约翰·德拉普发现一种能盗打免费长途电话的招数:当地一种麦片盒里作为奖品的哨子能产生2600赫兹的音频,用这个哨子向电话听筒吹声,就能激活侵入长话系统的“蓝匣子”。乔布斯马上和他的朋友斯蒂芬·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niak)开发“蓝匣子”,并以现金150美元、分期付款300美元的价格向同学大量出售,直到被警察抓到才停手。乔布斯也因此被“追加”为IT历史上老牌黑客之一。

  也就是那个时候,乔布斯结识了生命中第一个女孩克丽丝·安·布鲁南(Chris An Brunan),乔布斯欣赏她的叛逆和坚强,因为全校只有克丽丝一个女生敢翻墙逃学。他们恋爱后,两人一起散步、喝酒、吸食大麻,乔布斯坦陈:“有一天,我们特意到一块麦田吸迷幻药,突然间,我感觉整块麦田都在演奏巴赫的乐曲。那一刻我非常兴奋,感觉自己就好像在指挥交响乐队演出。”

  从嬉皮士到佛教徒

  1972年秋季,乔布斯逐渐告别了迷幻药,并不是他有多么超人的意志力,而是因为他的心灵彻底被印度佛教征服。1974年8月南亚次大陆最炎热的时节,乔布斯“光着脚、穿着破烂衣服”来到印度朝圣,那是他第一次面对那么多的穷人。印度之行迫使他思考很多问题,他几乎变了一个人:“对人冷漠,沉默寡言,整天穿着黄色外袍,剃光头发”。他时常面壁参禅,最大的感悟是:“加利福尼亚嬉皮士的贫穷是一种自我选择,而印度的贫穷则是命运。”

  1977年整整一个夏天,乔布斯都在为苹果电脑渐入佳境而兴奋不已,但是克丽丝的怀孕把他的生活完全颠覆了—多年来,乔布斯始终排斥婚姻,当然也拒绝承认自己是孩子的父亲。盛怒之下的克丽丝打碎家里的盆盆罐罐,砸坏门窗桌椅,带着满腔仇恨回到俄勒冈州的苹果农场,一场亲子诉讼大战就此拉开帷幕。1978年5月17日,克丽丝生下一个女孩,几天后乔布斯来到农场,他独自守在孩子的小床边很久,试图从她脸上验证自己的痕迹,但是,固执的苹果CEO在给孩子留下一个丽莎·妮科尔的名字后,再次否认是自己的骨肉。仿佛前生是一对天敌,自丽莎出生后,克丽丝开始拒绝在乔布斯面前“消失”,无论他去哪里、做什么、职务有多高,这个比乔布斯还要顽强的女人通过孩子提醒他们曾经共有的那段幸福时光。两年后,乔布斯终于答应做亲子鉴定,结果是“丽莎·妮科尔是他女儿的可能性占到94.97%”,但是乔布斯以“未满100%”的借口继续推诿,忍无可忍的克丽丝不得不把他告上圣玛特奥县(San Mateo County)法院,乔布斯被迫承担起抚养义务。

  情感生活一片狼藉

  创造力超凡的人往往都是浪漫主义者,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容易“匆匆忙忙开始并结束一段感情”,乔布斯尤其如此—他需要女人环绕在身边激发灵感。

  与克丽丝的诉讼还没有结束,他邂逅了一位麦金纳顾问公司(Regis Mckenna,Inc)的大美女芭芭拉·娅忻丝吉,乔布斯对她的东欧血统格外着迷,曾经一度动过结婚的念头。他经常去芭芭拉位于硅谷山上的小房子过夜,并且试图改变自己—他出售了1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在距离芭芭拉最近的小镇罗斯加托斯买了一栋房子,剩余的钱则购买了一辆奔驰双人汽车。但是乔布斯轻易不开这辆车,随后他买了一辆宝马豪华摩托,每到周末用它载着芭芭拉去斯坦福兜风,然后去山里的水库裸泳。

  但是,这段美好恋情因为歌星琼·贝姿(Joan Baez)搅局无疾而终。随后,媒体曝光贝姿曾是同性恋,这个消息令乔布斯颜面扫地,无奈之下远走日本散心疗伤。不知什么原因,就在他乘坐日本新干线快要抵达东京时,这位亿万富翁突然对同行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我并不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他们一点儿不理解我?”

  及时改变生活方式

  对乔布斯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因为情感问题而一片狼藉,这迫使他不断自省、不断修正后面的道路。1991年3月18日,乔布斯终于结婚了,新娘是斯坦福大学的在读MBA劳伦娜(Laurene)。他们的佛教婚礼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举行,乔布斯送给新娘的礼物是伍德塞德市(Woodside)一套1.7万平方英尺、包括11间卧室的大房子。

  从那年起,乔布斯未曾预料到的很多事情都慢慢实现了—他找到了同样被送人的妹妹、写过《在别处》(Anywhere But Here)的小说家莫娜·辛普森,以及分别36年的亲生母亲,更重要的是,他重返苹果公司执掌大权。所有这一切,他都感谢自己的婚姻、感谢自己的妻子—及时改变生活方式是对的!

  2004年乔布斯被确诊患上胰腺癌,医生宣布他只有3至6个月的生命,可半年后却奇迹般生还,他把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视为信奉佛教的结果。2005年,乔布斯应邀在斯坦福大学演讲,他这样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我总是把一切弄得一团糟,甚至想过逃离硅谷。但是,渐渐地,我开始有了一个想法—我仍然热爱我过去做的一切,于是,我决定从头开始。”

  乔布斯早已把第一个孩子丽莎·妮科尔接到自己身边,他不止一次夸耀:“丽莎虽然从小缺乏父爱,但是我却把聪明的头脑传给了她。”现在,53岁的乔布斯与世无争,每个周末他都腾出时间免费接待小学生到家里玩耍。2007年的万圣节,他早早等在大门口接待这些孩子们,并亲自榨胡萝卜汁给他们喝。当孩子们表示感谢时,乔布斯指着一个孩子胸前的iPod MP3播放器,微笑着说:“谢谢你购买iPod Touch,我理应为客户服务。”

Sunday, September 5, 2010

梁文道《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梁文道:人活着并不是那么孤独的


梁文道刚刚当了九天沙弥。这是他今年皈依南传佛教以来的第二次短期出家修行,九天里切断一切外界联系,每日听法师讲课,念经、唱颂,打扫庭院。他的读者则称他为“道长”,他在牛博上的博客名为“闻道夕死可矣”。禅修刚一结束,他便又纵身投入到紧张忙乱的世俗生活中,主持电视节目、写作专栏、批评时事、参与社会活动。他自称成了“写稿机器”,每周他在香港有五个专栏,在《南方都市报》有两个专栏。他由此养成了在飞机上、在旅途中见缝插针的写稿习惯。  

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梁文道去了四川灾区。在都江堰,一位灾民认出了他,跑过来跟他打招呼,并介绍他的同伴,有的来自绵阳,有的从德阳过来。梁文道问,你们怎么会在一起。他们回答说,“我们灾民探望灾民”。川人的幽默让梁文道深为触动,“因为这种乐天对比起现实来更令人刺痛”。现实常常刺痛着梁文道的慈悲心与社会责任感,黑砖窑事件、四川地震等等,梁文道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其观点理性客观,议论鞭辟入里,言辞温和宽容,使他在大众及知识分子中间都有着良好的口碑。穿行于出世、入世之间,给梁文道带来了深层的精神危机,他认为这也是对自己修行的考验,“佛教绝对是可以很入世的”。

在谈到为什么皈依佛教时,梁道文说:“这两年觉得很不对劲。需要一个人生方向的把握,不然将来的日子一定很难过。”在2008年,梁文道皈依了佛教。修行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我是一个有虚荣心的人,欲望过剩、做人不够真诚、对身边的人不够慈悲,这当然需要修行。”他这样解释,学哲学的他肯皈依佛教的原因,听起来也很“实际”,“大学念哲学读过佛教哲学的东西,它是在哲学体系各方面都非常符合逻辑的科学,我觉得在修行上面,佛教提供的方法是最完整最系统的,所以走向佛教,立刻觉得缘分很深,一下子进入很快。”

经济观察报:豆瓣上有一个梁文道小组,有三千多成员。如果有粉丝走上来,向你表达仰慕、敬意,你会……

  梁文道我很想劝他们解散,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说这种话。如果出现那种情况,我其实会很难堪的,我真的觉得没有必要这样,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多方面都很糟的人,我有很多懦弱的时候,很多虚荣的时刻,很多人性的缺点或者是阴暗面。如果有人片面地对我带有某种美化的印象,用那样的印象来认知我,并且最难堪的是使我获利——比如我做电视,我就是在获利,因为做电视的薪水不错,可以有很多额外的收入,而那些收入说不定就是建立在大家对你的媒体印象上——我在靠这种印象生活,我又知道这些印象是我不喜欢甚至很讨厌的时候,那就变成很大的矛盾。所以我常常在想,或许有一天我不应该再做这些事情。

经济观察报:佛教的修行会有利于减轻这些内心的矛盾吗?

  梁文道:不一定,说不定会加重,会让我有一种出离的状态,想走的感觉很强烈,想离开这样的环境。佛教里最不济的方法就是把它当做心灵鸡汤,各种修行可以当成是一种心灵上的SPA。问题是,你知道佛教并不是这样,它是一个让你更安稳地、真诚地活在当下的一个宗教,而活在当下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百分之百对自己很真实,真实地关照自己的各种欲望、各种想法、各种状态。要进入那样的状态的时候,我常常怀疑是不应该做电视的,或者很难做。有一阵子我觉得我做不了电视了,因为做电视,镜头一过来,你就要说话,而那种说话很容易变成没有经过充分的观察就说出来的话,那都是一些妄语。  

生于1970年的梁文道至今不会开车,不会中文打字。他总是一身黑衣,加上一成不变的黑框眼镜,显得很是深沉、低调,颇有些民国时期那一代知识分子新旧兼容的气质,既不失传统的温情、克己,又有着变革者的开放与锐气。

梁文道:爱是分享


出身于天主教家庭,自然而然地,梁文道曾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小学六年级梁文道就开始思考哲学问题,思考人死了之后会怎样。他曾立志做一位为世人奉献的神父。大概是在他高中毕业念大学的时候,他对天主的信仰失落了,“我觉得我在哲学上的知识使得我没办法再简单地接受上帝的存在,我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神的存在,或者严格地讲,上帝的存在与否对我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对天主教仍然充满了敬意”。

  今年梁文道转而皈依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今年以来两次短期出家,他每天用十小时坐禅、行禅。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他每天会用至少半小时坐禅。

  身为媒体工作者,他需要经常在电视上亮相,“一些人把我当成一个偶像来崇拜,我有一些粉丝,这对我造成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我常常觉得他们看到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我”,与此同时,“我常常会想我有没有变得不真实了,进入某个名利圈的浮华世界,会觉得那种生活是正常的生活,就会忘记了那样的生活是不是我需要的”。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危机。

  皈依佛教后,他的这一精神危机并未减轻,反而会加重,因为佛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要求人更真诚地活在当下。他甚至生出出离心,想要离开这种环境。

  因皈依佛教而生的出离心,与身为公众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二者似乎不可兼存,但梁文道认为,佛教并不必然是避世的,佛教甚至可以是一种社会行动、社会参与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去年的时候,缅甸那些僧人会上街示威呢?”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一个暴政的存在会带来什么问题呢?第一,它使人们真实地活在苦难之中。第二,佛教称最坏的东西是贪、嗔、痴,一个暴政会让人民起嗔心,就是愤怒、仇恨,这当然不是好的制度。反过来讲,这个制度也会对掌权者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会助长掌权者的贪念和痴心。所以从出家人慈悲的角度来讲,反对这个暴政,是为了慈悲,为了让被统治者和统治者都解脱掉贪嗔痴三毒。这样的一个示威,你注意缅甸僧侣的示威没有叫口号,没有很愤怒,因为他们出于爱与慈悲走出来。”

  什么是爱?梁文道说,“爱是分享”。他讲了一个故事,“我家旁边有一条小河,河边的树上有很多鸟儿,有一天我在河边走过,看到一个小孩和妈妈在走,突然那个孩子站定,看着那些鸟,并叫住妈妈:妈,你看!他妈妈就站住问他怎么了。然后那个孩子就对他妈妈说,你看那些鸟,好可爱。他妈妈就站着和他一块看。这就是爱。为什么呢?你想想看,那个小孩看到那些鸟,他觉得很值得看。他为什么要叫他妈妈看呢?他妈妈过来和他一起看,鸟的数量会增加吗?不会。那鸟会变得更漂亮吗?也不会。那他为什么想叫他妈妈看?因为他想分享,因为他觉得那是一种非常好玩的东西。”

  “人活在世界上很孤独,我们常常怀疑自己的感觉别人知不知道,我们受到的某种伤害别人不能理解,我的某种对事情的看法别人不能领会,这是很孤独的。我们需要透过分享去证明,我不是一个人,这种感觉不是我一个人拥有,这种认识不是我个人的妄想。我就是很想让别人也看到这只鸟,那种冲动,让我知道,或至少感觉到,人活着并不是那么孤独。”他说。

终于遇到一个知音, 能够把我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 谢谢你, 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