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Forgiveness.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Forgiveness.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August 25, 2011

怎样的新加坡容不下改过自新的杨伟光?


致2011年新加坡共和国总统候选人的公开信

2011年8月24日


敬爱的候选人先生,


我们是死囚杨伟光的家人。我们冒昧写这封信给您,因为您可能将是新加坡人民的最高代表。


伟光因为年少无知,被人利用运毒,伤害了新加坡人民,作为家人的我们感到无限愧疚,改过自新的伟光在接触佛法后更是希望能够将其余生投入于辅导狱友及警惕公众,现身说法,为新加坡反毒运动尽一份力量,作为救赎。


伟光看透人生无常,不畏生死,可是,却始终放不下命运悲苦的妈妈。我们没有伟光的智慧,更加无法用平常心看待自己挚爱亲人走上绞刑台的悲剧。每一天,我们都为伟光活多一天感到无比欣慰。每一天,我们也为伟光会不会明天就离我们而去而忧心如焚。


候选人先生,我们和您和广大的新加坡人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够长命百岁,快乐平安。伟光的错误,有可能伤害了许多人的家人。如果处死他比让他活下去,能够保护每一个新加坡人的家人,我们不敢请求您和新加坡人宽恕伟光。可是,那么多毒贩在伟光之前被处死,并没能阻止他走上这条路,因为,犯案时的伟光根本不知道运送毒品会带来死刑。


处死伟光,可能会让一些本来已经知道贩毒会判死刑的人却步。让伟光留下来,却可能让更多人理解到贩毒的坏处。赦免伟光,并不是让伟光逍遥法外。他仍然需要在狱中度过余生,消耗青春。让一个人坐一辈子牢,在牢中细说一辈子的忏悔,难道不足以警世?伟光的忏悔感动了马新两国11万人,为什么我们不相信他也可以让迷途的羔羊看到迷失的自己?


候选人先生,有人说新加坡的成就与繁荣,建立在对法律与规则的一丝不苟。我们完全肯定新加坡的成功,也尊重新加坡的主权。然而,处死一个已经悔改的人,真的不是为了保护新加坡人,免于毒品之害,而是为了立威,告诉全世界:新加坡的法律不会转弯,即使法律允许的赦免权,也形同虚设。


候选人先生,这样的新加坡让人畏惧,不会让人敬爱。这样的新加坡或许可以给家境良好的精英保障,但是不会给命运多舛的小人物希望。这样的新加坡可能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也会让竞争的失败者绝望。这样的新加坡不允许你犯错,不允许你生命有第二次机会。这样的新加坡只会锦上添花,而不雪中送炭。


候选人先生,会处死伟光的新加坡是有效率但冷酷、完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新加坡。我们希望您代表的是富裕而仁慈的新加坡,在当选总统后赦免伟光死刑。


富而仁的新加坡会给十多岁就离家失学、误入歧途,今天努力避免其他人重蹈覆辙的伟光第二次机会,也会给其他在竞争中失败、犯错的普通新加坡人第二次机会。


伟光代表了人的不完美,也代表了人改过向善的希望。


候选人先生,如果您当选为总统,请勿用您的签名处死这人性的希望。


谢谢。


杨伟光家人

顿首


Friday, July 15, 2011

面对死亡

From Malaysiakini

文:杨伟光【最后的12章之十二】


野田


首先谢谢大家阅读最后12章的信件,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最后。希望大家在这章结束后,也会继续支持“给生命第二次机会”这运动。


最后一篇,你要我讲讲死囚面临死亡时的感受。


死刑让犯人诚实面对罪行


首先,我觉得,死刑存在的意义不是报复,而是让犯人了解,让他诚实面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一种方式。就我来说吧,我其实是感恩我被捉,因为这让我了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它让我坚强。我记得我说过,以前的我,没有真正的活过。


前几天,我的律师来探望我,他说过几天就会把我最后的特赦申请信交到总统府去了。


最痛苦的还是死囚家人


很多死囚在执行死刑的前一晚没有机会和家人说一声再见,除了悲伤,根本就是没有心情做任何的事情。其实,很多死囚在被带出牢房的那一刻,都会禁不住的大闹大哭,再多的辅导也没有用,因为这一走,是没有回头了。一个生命永远不在了。


这时,最痛苦的是家人,我根本不敢想像家人在外头,无助,焦急,彷徨……等待。等待一个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身体。


而对我来说,若明日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晚,我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只有黯然面对;毕竟错的是自己,我会忏悔。


我已“死”过好多次了


你问,我会不会腿软。我真的不知道。但我想我不会,因为面对生死,我已经开始熟悉了;别忘记,在这短短的4年,我已“死”过好多次了,2007年被捉,佛祖救了我让我重生;2009年被判死刑,在行刑前律师拉维向法庭申请暂缓。我能够活到今天,一切所属幸运。


我也不奢求最后晚餐即将是个如何丰盛的一餐,我想我会照旧早上起来祈祷念经,静坐深思,素食早餐,直到夜晚的到来,穿上妹妹买给我最好看的衣服,跟其他狱友说声再见,然后再诚心向地藏菩萨叩头感谢。


但我没有办法用文字表达那种心情。我也不知道走向绞刑台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我想没有人会知道吧。


社会大众原谅是最大福分


听闻学修觉法,佛祖的传承,就是帮助、拥护、劝导、提醒、鼓励等等,一切正在受苦众生,迷惑众生,有国难终生,有烦恼众生,无知与无智众生,不知自控的众生等等,这些众生所受的我曾经经受,因有伟大觉者佛祖的传承众生(学者或觉者)的教导,所以我解脱很多,很自在!


也感恩社会大众能原谅我,能够活到今天已经是我最大的福分了。


只是有点担心母亲伤心


我想我的家人已经接受了我,将来的情况是个怎样的结果,我觉得家人都能够接受了;他们对我的改变,对我的蜕变感到欣慰;加上在我死之前可以读读佛经,认识佛教;我的改变也改善了家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兄弟姐妹间的感情。


只是有点担心,母亲终究会知道我已经不在的。


最后的一篇,我就以这简短的文字,写出我的感受。


我再次感谢你们,没有你们我不能够把我的故事一一道出。


感恩,我在这里替大家祈佛,愿大家健康平安喜乐!祝福你们。


伟光


Friday, November 5, 2010

義大利一個強姦犯的幕後故事 -- 你會原諒他嗎? (1of3)



2002年底,義大利的一些報紙上出現了一條特殊的尋人啟事:1992年5月17日,在瓦耶市商業區第5大道的停車場,一個白人婦女被一個黑人小夥子強姦。不久後,女人生下一個黑皮膚的女孩。她和她的丈夫毅然擔當起撫養女孩的責任。


然而不幸的是,如今這個女孩得了白血病,緊急需要做骨髓移植手術。她的生父是拯救她生命的唯一希望。希望當年的當事人看到啟事後,速與伊莉莎白醫院的安德列醫生聯繫。這則尋人啟事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人們議論的焦點是:這個黑人會站出來嗎?顯然他面臨著兩難選擇,如果站出來,他將面臨名譽掃地、家庭破裂的危險;如果保持沈默,他將再一次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這個故事將是一種怎樣的結局呢?白血病女孩牽出了一個恥辱的隱私。


在義大利瓦耶市的一個居民區,35歲的瑪爾達是個備受人們議論的女人。她和丈夫比特斯都是白皮膚,但她的兩個孩子中,卻有一個是黑色的皮膚。這個奇怪的現象引起周圍鄰居好奇的猜疑,瑪爾達總是微笑著告訴他們,由於自己的祖母是黑人,祖父是白種人,所以女兒莫妮卡出現了返祖現象。


2002年秋,黑皮膚的莫妮卡接連不斷地發高燒。最後安德列醫生診斷莫妮卡患的是白血病,唯一的治療辦法是做骨髓移植手術。醫生分析道:要那些與莫妮卡有血緣關係的人中,最容易尋找到合適的骨髓,你們全家以及親屬,最好都來醫院做骨髓匹配驗。瑪爾達面露難色,但還是讓全家來做了骨髓匹配實驗,結果沒有一個合適的。醫生又告訴他們,像莫妮卡這種情況,尋找合適的骨髓的幾率非常小。現在還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瑪爾達與丈夫再生一個孩子,把這個孩子的臍血輸給莫妮卡。這個建議讓瑪爾達突然怔住了,她失聲說:天哪,為什麼會這樣?她望著丈夫,眼彌漫著驚恐和絕望。比特斯也眉頭緊鎖。安德列醫生反復向他們解釋,現在很多人都採用這種辦法拯救了白血病人的生命,而且對新生兒的健康也沒有任何影響。這對夫妻只是聽著,久久沈默。最後他們說:讓我們再想想吧。


第二天晚上,安德列醫生正在值班,突然值班室的門被推開了,是瑪爾達婦。瑪爾達緊咬著唇,丈夫比特斯握著她的手,神色肅穆地對醫生說:他們有一件事要告訴您,但您必須保證為我們保密,因為這是我們夫婦多年的秘密。醫生鄭重地點點頭。那是10年前,1992年5月的時候。那時我們的大女兒伊蓮娜已經兩歲了,瑪爾達在一家速食店上班,每天晚上10點才下班。那天晚上下著很大的雨,瑪爾達下班時街上已經幾乎空無一人了。在經過一個廢棄的停車場時,瑪爾達聽到身後有腳步聲,驚恐地轉頭看,一個黑人男青年正站在她身後。那黑人手拿著一根木棒,將她打昏,並強姦了她。


等到瑪爾達從昏迷中醒來,踉蹌地回到家時,已是淩晨1點多了。我當時發了瘋一樣沖出去找那個黑人算賬,可是早已沒有人影了。那晚我們抱頭痛哭,仿佛整個天空塌了下來。說到這,比特斯的眼已經蓄滿了淚水。他接著道:不久瑪爾達發現自己懷孕了。我們感到非常可怕,擔心這個孩子是那個黑人的。瑪爾達想打掉那個胎兒,但是,我還是心存僥倖,也許這孩子是我們的呢。就這樣,我們惶恐地等待了幾個月。


1993年3月,瑪爾達生下了一個女嬰,是黑色的皮膚。我們絕望了,曾經想過把孩子送給孤院,可是一聽到她的哭聲,我們就捨不得了。畢竟瑪爾達孕育了她,她也是條生命啊。我和瑪爾達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我們最後決定養育她,給她取名莫妮卡。安德列醫生的眼眶也濕潤了,他終於明白這對夫妻為什麼這麼懼怕再生一個孩子。他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這樣的話,你們哪怕再生10個,也很難生出適合給莫妮卡移植骨髓的孩子!


他望著瑪爾達,試探著說:你們必須找到莫妮卡的親生父親,也許他的骨髓,或者他孩子的骨髓能適合莫妮卡。但是,你們願意讓他再出現在你們的生活中嗎?瑪爾達說:為了孩子,我願意寬恕他。如果他肯出來救孩子,我是不會起訴他的。安德列醫生被這份沉重的母愛深深地震撼了。特殊的尋人啟事掀起骨髓捐獻熱潮人海茫茫,況且事隔多年,哪里去找這個強姦犯呢?瑪爾達和比特斯考慮再三,決定以匿名的形式,在報紙上刊登一則尋人啟事。


2002 年11月,在瓦耶市的各報紙上,都刊登著一則特殊的如前所述的尋人啟事,啟事懇求那位強姦者能站出來,為那個可憐的白血病女孩生命做最後的拯救!啟事一經刊出,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安德列醫生的信箱和電話都被打爆了,人們紛紛詢問這個女人是誰,他們很想見見她,希望能給她提供幫助。但瑪爾達拒絕了人們的關心,她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姓名,更不刻意讓別人知道莫妮卡就是那個強姦犯的女兒。此時媒體對這個啟事所預告的結局進行了討論。《羅馬報》這樣評論道:這個黑人會出現嗎?如果這個黑人勇敢地站出來了,那我們將會將如何看待他?我們的法律該如何制裁他?他是應該為昨天的罪惡而受到懲罰,還是應該為今天的勇敢而受到讚美?《瓦耶新聞》還展開了,如果你是那個黑人,你該怎麼辦?這個討論,向廣大讀者提出了一個兩難討論。


義大利一個強姦犯的幕後故事 -- 你會原諒他嗎? (2of3)


當地的監獄也積極地幫助瑪爾達。他們為醫院提供了一份1992年後的罪犯名單,由於該市的黑人很少,所以10年來該市的黑人罪犯也很少。他們對瑪爾達說:儘管有些人當年並不是因為強姦而被判刑,但也有可能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情。有些人有的已經出獄,有的還在獄中,瑪爾達和比特斯與這些人一一取得聯繫,許多當年的罪犯都表現出足夠的真誠和關注,紛紛提供了線索。但遺憾的是,他們都不是當年強姦她的那個黑人。不久瑪爾達的故事在監獄中傳開,不少罪犯被她的母愛所感動,不論是黑皮膚還是白皮膚,他們都自願申報接受了骨髓匹配檢查,希望能為莫妮卡捐獻骨髓,但他們中間也沒有出現合適的骨髓,這則啟事感動了許許多多人,不少人自願接受骨髓匹配檢查,看自己的骨髓是不是合適。志願者越來越多,在瓦耶?市掀起了一個骨髓捐獻熱潮。這些自願者的骨髓意外地挽救了不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然而莫妮卡卻不屬於這個幸運兒。


瑪爾達和比特斯焦急地等待著那個黑人出現,然而兩個月過去了,這個人沒有出現。他們忐忑不安地想,也許那個黑人已經不在人世了?也許他已經遠走他鄉,早已不在義大利?也許他不願意破壞自己的生活,不想站出來?但無論如何,只要莫妮卡活一天,他們就不願放棄尋找那個黑人的希望。那一個靈魂在痛苦掙扎著,希望總是在絕望的時候出現。


當這則特殊的尋人啟事出現在那不勒斯市的報紙上後,一個30歲的酒店老闆的心中起了波瀾。他是個黑人,叫阿奇。1992年5月17日,在他的生命中經歷過這樣一個噩夢般的雨夜,他就是那個故事的肇事者。沒人能想到如今腰纏萬貫的阿奇曾經是個被人呼來喝去的洗碗工。由於父母早逝,沒有讀多少書的他很早就工作了。聰明能幹的他希望用自己的勤勞換取金錢以及別人的尊重,但不幸的是他的老闆是個種族歧視者,不論他如何努力,總是對他非打即罵。


1992年5月17日,那天是阿奇的20歲生日,他打算早點下班慶祝一下生日,哪知忙亂中打碎了一個盤子,老闆居然按住他的頭逼他把盤子碎片吞掉。阿奇憤恨地給了老闆一拳,沖出餐館。怒氣未消的他決心報復白人,雨夜的路上幾乎沒有行人,在停車場他遇到瑪爾達,出於對種族歧視的報復,他無情地強姦了那個無辜的女人。事後,阿奇惶恐不安。當晚他用過生日的錢買了一張開往那不勒斯市的火車票,逃離這座城市。在那不勒斯,他交了好運。阿奇順利地在一個美國人開的餐館找到工作,那對美國夫婦很欣賞勤勞肯幹的他,還把女兒麗娜嫁給了他,最後甚至還把整個餐館委託他經營。幾年來,精明的他不但把餐館發展成了一個生意興隆的大酒店,還有了三個可愛的孩子。


在員工和家人眼中,阿奇是個好老闆、好丈夫、好父親。然而他內心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犯下的罪惡,他祈禱上帝保佑那個被他強姦的女人,希望她能平安無事。但他從沒把心底的秘密告訴過任何人。那天早晨阿奇反復將那條新聞看了好幾遍,他直覺上判斷自己正是那個被尋找的強姦犯。他萬萬沒有想到,那個可憐的女人竟然懷孕了,並撫養了本不屬於她的孩子。


這天,阿奇幾次想撥通安德列醫生的電話,但每次電話號碼還沒撥完,他就掛斷了電話。阿奇在內心掙扎著,如果自己站出來承認這一切,人們將知道他最醜陋的一面,他的孩子將不再愛他,他會失去幸福的家庭和美麗的妻子,也會失去社會對他的尊重。這一切是他辛苦奮鬥多年換來的啊!那天晚上吃飯的時候,全家人和往常一樣議論著報紙上的有關瑪爾達的新聞。妻子麗娜說:非常敬佩瑪爾達。如果換了我,是沒有勇氣將一個因強姦生下的女兒養大的。我更佩服瑪爾達的丈夫,他真是個值得尊重的男人,竟然能夠接受一個這樣的孩子。


阿奇默默地聽著妻子的談論,突然問道:你怎麼看待那個強姦犯?

我絕對不能寬恕他,當年他就已經做錯了,現在關鍵時刻他又縮著頭。他實在是太卑鄙,太自私了,太膽怯了!他是個膽小鬼!妻子義憤填膺地說。


阿奇怔怔地聽著,想把真相告訴妻子。那晚由於5歲的兒子不肯睡覺,阿奇第一次失手打了他一耳光。兒子哭著說:你是壞爸爸,我再也不理你了。我不要你做我爸爸。阿奇的內心被猛烈地撞擊了,他一把抱住兒子,說:對不起,爸爸再也不打你了。是爸爸錯了,你原諒爸爸好嗎?說到這,阿奇竟然流淚了。


兒子被嚇壞了,剛剛開始懂事的他趕緊安慰阿奇:好吧,我原諒你了。老師說,能改錯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深夜未眠的阿奇覺得自己仿佛在地獄煎熬,眼前總是交替地出現那個罪惡的雨夜,和那個女人的影子。他仿佛能聽到那個女人的呼喚聲和哭泣聲。他不斷地問自己:我到底是個好人,還是個壞人?而聽著身旁妻子均勻的呼吸,他就失去了站出來的勇氣。



Thursday, November 4, 2010

義大利一個強姦犯的幕後故事 -- 你會原諒他嗎? (3of3)


第二天他神情憔悴不堪。妻子很快察覺出了他的反常,關心地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藉口身體不舒服逃避過去!早晨上班的時候,員工們親切地向他問好:總經理先生!他臉色蒼白地一一回禮,心底滿是尷尬和羞愧。阿奇覺得自己要崩潰了!獨特的生命重禮雪洗恥辱幾天後,阿奇無法沈默了,忍不住在公共電話亭給安德列醫生打了個匿名電話。


他極力讓自己的聲音顯得平靜:我很想知道那個不幸女孩的病情。安德烈醫生告訴他,女孩病情很嚴重。最後安德列醫生傷懷地說:不知道她能不能等到親生父親出現的那一天。這話深深觸動了阿奇,一種父愛在靈魂深處甦醒了,那女孩畢竟也是自己的骨肉啊!他決定站出來拯救莫妮卡,他已經錯過一次,不能繼續錯下去了。


那天晚上他鼓起勇氣,把一切都告訴了妻子。最後他說:我很有可能就是莫妮卡的父親!我必須去拯救她!她震驚、憤怒、傷心,聽完這一切她氣憤地說:你這個騙子!那晚她帶著三個孩子,開車跑到父母的家。當她把阿奇的一切告訴父母時,這對老夫婦在盛怒後,很快就平靜了下來。畢竟是歷經人生滄桑的老人,他們告訴女兒:我們應該對阿奇過去的行為憤怒。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他能夠挺身而出,需要多麼大的勇氣,這證明他的良心並未泯滅。你是希望要一個曾經犯過錯誤,但現在能改正的丈夫?還是要一個永遠把邪惡埋在內心的丈夫呢?她沈默了。第二天一大早麗娜回到阿奇身邊時,看著眼睛佈滿血絲的阿奇,麗娜堅定地說:阿奇,你去找安德列醫生吧!我陪你一起去!


2003年2月3日,阿奇夫婦與安德列醫生取得聯繫,2月8日,阿奇夫婦趕到伊莉莎白醫院,醫院為阿奇做了DNA檢測,結果證明阿奇的確就是莫妮卡的生父。當瑪爾達得知那個強姦她的黑人終於勇敢地站出來時,她熱淚橫流。她對阿奇整整仇恨了10年,但這一刻她充滿了感動。一切都在極為嚴密的情況下進行。為了保護阿奇夫婦和瑪爾達夫婦的隱私,醫院沒有對媒體說出他們的真實姓名和詳細身份,只是告訴記者莫妮卡的生父已經找到了。


這個消息振奮了所有關心這件事的市民們,他們紛紛打電話、寫信給安德烈醫生,拜託他轉達他們對這個黑人的寬恕和尊敬。他們說:他曾經是個罪犯,但現在他是個英雄!


2月10日,瑪爾達夫婦要求和阿奇見面。阿奇一開始沒勇氣見他們,但在瑪爾達再三懇求下,他最終同意了。


2月18日,在醫院的秘密安排下,瑪爾達在醫院會客室裡見到了阿奇。他的頭髮顯然剛剛理過,看到瑪爾達時,他的腳步顯得沉重難移,臉色蒼白。瑪爾達和丈夫走上前去,緊緊握住他的手,頓時三個人失聲痛哭,三個人的淚水流到了一起。良久,阿奇聲音哽咽地說:對不起,請原諒我!這句話我在心底說了10年,今天終於有機會親口對您說。瑪爾達說:謝謝你能夠站出來。願上帝保佑,你的骨髓能拯救我的女兒!


2月19日,醫生為阿奇做了骨髓匹配實驗,幸運的是他的骨髓完全適合莫妮卡!醫生激動地說:這真是奇跡!


2003年2月22日,人們期盼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了。阿奇的骨髓輸入了莫妮卡的身體,很快,莫妮卡就度過了危險期。一個星期後,莫妮卡健康地出院了。瑪爾達夫婦完全原諒了阿奇,盛情邀請他和安德列醫生到家做客。但那一天阿奇卻沒有來,他托安德列醫生帶來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愧疚萬分地說:我不能再去打擾你們平靜的生活了。我只希望莫妮卡和你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你們有什麼困難,請告訴我,我會幫助你們!同時,我也非常感激莫妮卡,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她給了我一個贖罪的機會,是她讓我擁有了一個快樂的後半生!這是她送給我的禮物!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救救杨伟光 - Say Sorry Day

获得愈11万联署签名支持的“救救杨伟光”运动似乎已成我国公民社会的主轴。如今,这项活动更衍生出鼓励每一个人,为自己曾犯下过错和道歉而成立的全国性“说对不起日”(Say Sorry Day)。

杨伟光代表律师兼杨伟光后援会协调员饶兆颖今日在隆雪华堂为这项“说对不起日”举行媒体推介礼指出,这个活动的启发源自“救救杨伟光运动”,因此希望国人在即时“说对不起”的同时,也能对杨伟光所犯的错给予宽恕。

“我希望随着这项活动的推介,无论是马来西亚人或新加坡人,都能展现他们对杨伟光的宽恕。”

“说对不起日”将定于每年回教徒斋戒月的第3个星期天举行,用意是配合回教徒在斋戒月和庆贺开斋节的请求宽恕传统,将这项精神扩展至我国每个族群。

对于落在今年9月5日的第一年“说对不起日”,饶兆颖鼓励国人在当天,自发性向自己曾伤害过的人士表达歉意。

905前夕推展系列活动。配合这项节日的推介,主办当局将在前夕日展开系列活动,包括于3日晚上8点半,在吉隆坡中央艺术坊2楼举行一场《请您原谅:当政府、领袖和个人都说对不起时》论坛,以及于4日晚上8点半,推介以说对不起为主题的艺术展览会。

主办当局也将剪辑国人说对不起的短片播映。有意者可登录“面子书”(Facebook)的“说对不起”专页了解活动详情。

出席今日推介礼的嘉宾,包括回教姐妹组织(SIS)代表前首相马哈迪女儿玛丽娜马哈迪(Marina Mahathir)、马来西亚佛教首座达摩拉达那长老、代表基督徒的郭晓鸣牧师、马来西亚基督教协进会青年(Council of Churches Malaysia-Youth)代表郑淑霞、国际佛光会大马协会秘书彭九妹、大马佛教青年总会副会长罗玉萍、回教复兴前线(Islamic Renaissance Front)研究员厄德里(Edry Faizal Eddy Yusof,上图)、中央艺术坊艺术总监冯启德、隆雪华青团长吴仲顺以及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主席廖国华。

恳求宽赦乃普世价值。厄德里指出,请求宽恕符合回教教义的普世价值,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从心底深处的道歉,将能改变一切。“我希望这项活动能得到全体国人的相应与支持,因为这是一道普世价值。”

达摩拉达那和尚则指出,没有人是百分百的完美,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向曾经伤害过的人士道歉,因为一个对不起,就能改变环境和想法。

他也促请新加坡政府宽赦杨伟光,给杨伟光一个重生的机会。

我国社会有谴责文化。玛丽娜马哈迪(左图)则指出,我国社会普遍存在不宽恕的文化,尤其是当人犯错时,一般人的反应总是指责和谴责在先,而不去反思导致他人犯错的缘由。

“我希望这项活动能引导人们进行反思,其实我们也需要向自己说对不起。”

廖国华表示,人最难做出道歉之处,就是向比自己低阶的人士说对不起。

“身为父母亲或是上司,多少人有勇气向我们的子女还是下属道歉?”

Report from Malaysiakini.

Tuesday, August 24, 2010

為楊偉光請命 - 為新加坡好


為楊偉光請命,該說的,差不多都說了;簽名請願者,也有近10萬人了。(看在人道立場,站在生命角度,請給楊偉光第二次生命的機會。)這是大家的心願。

但是,他們說,沒有用的,因為那是新加坡。新加坡,他們說,永遠把法治和紀律視為第一原則,沒有妥協的餘地。新加坡,他們說,就是從法治和紀律中站起來的。(但是,法治和紀律,是否可以視情況需要,稍微放鬆一些,給人一條生路?)

不行;他們說,這是新加坡的國家利益;幾十年來,法治提供了新加坡建國所需要的信心,紀律給予它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秩序。

如果打開一個缺口,寬赦楊偉光,就是開了先例。如此,新加坡就難以維持法治和紀律至上的傳統,這違反了新加坡的國家利益。一旦涉及國家利益,就沒得好談,沒有人情好講,也沒有所謂的人道考量。(那麼,楊偉光豈非希望渺茫?)

是的,那是傳統的新加坡思維,除非我們能夠改變這種慣性的思考模式。(怎麼改變它?)

我們要讓新加坡政府明白,今天的新加坡,已經不是過去的新加坡,它其實不必把自己封鎖在過去的成功經驗中。如果它能走出成功的局限,它可以走得更遠。(這和楊偉光是否得到寬赦,有甚麼關係?)

當然有關係。在經濟數字上,新加坡是一個耀眼的明星國家;在社會穩定方面,新加坡是世界的模範生。法治和紀律,發揮了它們的作用,而且已經根深蒂固,不會動搖。

今天,新加坡當然還要重視法治和紀律,但是,這不應該是新加坡惟一的價值。新加坡已經是現代化國家,然而,它還稍微欠缺一些重要的元素,這是文明國家很重要的一部份。

這是一種人文的精神,譬如對人道的維護,對生命的尊重。

有了這種成份,一個國家就不會冷冰冰的;打個比方,大家都覺得新加坡很整齊乾淨,但是,很多人卻不覺得它很舒服。

關鍵在於這個國家是否重視人的感受,在意溫情和溫暖。有了這種感覺,這個國家的人文素養會提高很多,人民會有更大的歸屬感,外國人也會給予更大的尊重。(這符合新加坡的利益嗎?)

絕對有關係。如果新加坡能赦免一個10萬人替他請願的年輕外國人,那麼,全世界對新加坡都會改變印象,大家會認為新加坡開始從一個成功的國家,步上一個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國家。

這將會提昇新加坡的形象,比它花數億元主辦青年奧運會,來得更有效益,肯定符合它的國家利益。

鄭丁賢‧《星洲日報》副總編輯‧201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