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31, 2010

Religion is NOT important but your THOUGHTS


Just to share this...

A brief dialogue between a Brazilian theologist Leonardo Boff and HH the Dalai Lama.


  1. In a round table discussion about religion and freedom. Leonardo Boff asked Dalai Lama: “Your holiness, what is the best religion?”
  2. Which surprised Leonardo Boff with his reply: “The best religion is the one that gets you closest to God. That means, it is the one that makes you a BETTER person."
  3. Leonardo Boff asked: “What is it that makes me better?” He responded: “Whatever makes you more compassionate, more sensible, more detached, more loving, more humanitarian, more responsible, more ethical. The religion that will do that for you is the best religion.”
  4. Leonardo Boff was silent for a moment, marvelling and even today thinking of his wise and irrefutable response.
  5. Dalai Lama further said: “I am not interested, my friend, about your religión or if you are religious or not. What really is important to me is your behaviour in front of your peers, family, work, community, and in front of the world. Remember, the universe is the echo of our actions and our thoughts.”
  6. “The law of action and reaction is not exclusively for physics. It is also of human relations. If I act with goodness, I will receive goodness. If I act with eviI, I will get evil.” “What our grandparents told us is the pure truth. You will always have what you desire for others. Being happy is not a matter of destiny. It is a matter of options.”
  7. Finally Dalai Lama said: “Take care of your Thoughts because they become Words. Take care of your Words because they will become Actions. Take care of your Actions because they will become Habits. Take care of your Habits because they will form your Character. Take care of your Character because it will form your Destiny, and your Destiny will be your Life … and …
  8. There is no religion higher than the Truth.

Wow! Such a profound statement, which is a good advice for everyone who wants to live a happy life. Thank you Dalai Lama.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救救杨伟光 - Say Sorry Day

获得愈11万联署签名支持的“救救杨伟光”运动似乎已成我国公民社会的主轴。如今,这项活动更衍生出鼓励每一个人,为自己曾犯下过错和道歉而成立的全国性“说对不起日”(Say Sorry Day)。

杨伟光代表律师兼杨伟光后援会协调员饶兆颖今日在隆雪华堂为这项“说对不起日”举行媒体推介礼指出,这个活动的启发源自“救救杨伟光运动”,因此希望国人在即时“说对不起”的同时,也能对杨伟光所犯的错给予宽恕。

“我希望随着这项活动的推介,无论是马来西亚人或新加坡人,都能展现他们对杨伟光的宽恕。”

“说对不起日”将定于每年回教徒斋戒月的第3个星期天举行,用意是配合回教徒在斋戒月和庆贺开斋节的请求宽恕传统,将这项精神扩展至我国每个族群。

对于落在今年9月5日的第一年“说对不起日”,饶兆颖鼓励国人在当天,自发性向自己曾伤害过的人士表达歉意。

905前夕推展系列活动。配合这项节日的推介,主办当局将在前夕日展开系列活动,包括于3日晚上8点半,在吉隆坡中央艺术坊2楼举行一场《请您原谅:当政府、领袖和个人都说对不起时》论坛,以及于4日晚上8点半,推介以说对不起为主题的艺术展览会。

主办当局也将剪辑国人说对不起的短片播映。有意者可登录“面子书”(Facebook)的“说对不起”专页了解活动详情。

出席今日推介礼的嘉宾,包括回教姐妹组织(SIS)代表前首相马哈迪女儿玛丽娜马哈迪(Marina Mahathir)、马来西亚佛教首座达摩拉达那长老、代表基督徒的郭晓鸣牧师、马来西亚基督教协进会青年(Council of Churches Malaysia-Youth)代表郑淑霞、国际佛光会大马协会秘书彭九妹、大马佛教青年总会副会长罗玉萍、回教复兴前线(Islamic Renaissance Front)研究员厄德里(Edry Faizal Eddy Yusof,上图)、中央艺术坊艺术总监冯启德、隆雪华青团长吴仲顺以及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主席廖国华。

恳求宽赦乃普世价值。厄德里指出,请求宽恕符合回教教义的普世价值,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从心底深处的道歉,将能改变一切。“我希望这项活动能得到全体国人的相应与支持,因为这是一道普世价值。”

达摩拉达那和尚则指出,没有人是百分百的完美,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向曾经伤害过的人士道歉,因为一个对不起,就能改变环境和想法。

他也促请新加坡政府宽赦杨伟光,给杨伟光一个重生的机会。

我国社会有谴责文化。玛丽娜马哈迪(左图)则指出,我国社会普遍存在不宽恕的文化,尤其是当人犯错时,一般人的反应总是指责和谴责在先,而不去反思导致他人犯错的缘由。

“我希望这项活动能引导人们进行反思,其实我们也需要向自己说对不起。”

廖国华表示,人最难做出道歉之处,就是向比自己低阶的人士说对不起。

“身为父母亲或是上司,多少人有勇气向我们的子女还是下属道歉?”

Report from Malaysiakini.

Tuesday, August 24, 2010

為楊偉光請命 - 為新加坡好


為楊偉光請命,該說的,差不多都說了;簽名請願者,也有近10萬人了。(看在人道立場,站在生命角度,請給楊偉光第二次生命的機會。)這是大家的心願。

但是,他們說,沒有用的,因為那是新加坡。新加坡,他們說,永遠把法治和紀律視為第一原則,沒有妥協的餘地。新加坡,他們說,就是從法治和紀律中站起來的。(但是,法治和紀律,是否可以視情況需要,稍微放鬆一些,給人一條生路?)

不行;他們說,這是新加坡的國家利益;幾十年來,法治提供了新加坡建國所需要的信心,紀律給予它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秩序。

如果打開一個缺口,寬赦楊偉光,就是開了先例。如此,新加坡就難以維持法治和紀律至上的傳統,這違反了新加坡的國家利益。一旦涉及國家利益,就沒得好談,沒有人情好講,也沒有所謂的人道考量。(那麼,楊偉光豈非希望渺茫?)

是的,那是傳統的新加坡思維,除非我們能夠改變這種慣性的思考模式。(怎麼改變它?)

我們要讓新加坡政府明白,今天的新加坡,已經不是過去的新加坡,它其實不必把自己封鎖在過去的成功經驗中。如果它能走出成功的局限,它可以走得更遠。(這和楊偉光是否得到寬赦,有甚麼關係?)

當然有關係。在經濟數字上,新加坡是一個耀眼的明星國家;在社會穩定方面,新加坡是世界的模範生。法治和紀律,發揮了它們的作用,而且已經根深蒂固,不會動搖。

今天,新加坡當然還要重視法治和紀律,但是,這不應該是新加坡惟一的價值。新加坡已經是現代化國家,然而,它還稍微欠缺一些重要的元素,這是文明國家很重要的一部份。

這是一種人文的精神,譬如對人道的維護,對生命的尊重。

有了這種成份,一個國家就不會冷冰冰的;打個比方,大家都覺得新加坡很整齊乾淨,但是,很多人卻不覺得它很舒服。

關鍵在於這個國家是否重視人的感受,在意溫情和溫暖。有了這種感覺,這個國家的人文素養會提高很多,人民會有更大的歸屬感,外國人也會給予更大的尊重。(這符合新加坡的利益嗎?)

絕對有關係。如果新加坡能赦免一個10萬人替他請願的年輕外國人,那麼,全世界對新加坡都會改變印象,大家會認為新加坡開始從一個成功的國家,步上一個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國家。

這將會提昇新加坡的形象,比它花數億元主辦青年奧運會,來得更有效益,肯定符合它的國家利益。

鄭丁賢‧《星洲日報》副總編輯‧2010.08.23

Dr. Pornthip Rojanasunand Part 1

Friday, August 6, 2010

大馬富人對財富的觀念


以下是在報紙看到的文章,可以了解 大馬富人對財富的觀念。他們不怎麼瞭解財富的意義,用錢回饋社會,是一種責任。也许大馬富人的人生價值觀和美国富豪有差距吧。所谓, 生不带来,死不 带去,不是吗?何苦那么想不开, 放不下!

和一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前輩晚餐。他說,他正在進行一項大計劃;噢,不是賺錢的計劃,而是花錢計劃。

他準備遊說國內至少100名富豪,每人捐出100萬令吉,成立一個1億令吉的醫藥援助基金會;為國內弱勢群體提供醫療協助。

大馬有錢人其實不少;對這些特殊階層而言,100萬令吉,不算太多。

前輩說,據他瞭解,單單在巴生這個“次大都會”,至少有100個家族有能力捐100萬令吉;擴大到全國,人數很可觀。

如果計劃實現,那麼,每年的利息約有500到600萬令吉。用這筆利息收入,一年可以協助500到1000個貧困病患進行治療。

這個計劃,有崇高理想,可行性也滿高的。

只有一個問題:如何說服這些富豪捐出100萬令吉。

說到這裡,他也苦笑。

談到賺錢,大家不請自來;談起出錢,人們避之惟恐不及。

這也反映大馬富人對財富的觀念。

賺愈多錢,愈有安全感,自我價值愈高;自己用不完,更加捨不得用,要統統留給後代。

他們不怎麼瞭解財富的意義。

先說美國人的財富價值觀。

微軟創辦人蓋茲和股神巴菲特推動一項“贈與承諾”(The Giving Pledge)活動,鼓勵美國富豪們,承諾捐出至少一半的財產給慈善機構,用作助貧、醫療、教育、新科技、環保、藝術用途。

老天,一半的財產!以蓋茲和巴菲特為例,兩人就要合捐出500億美元了。更何況,蓋茲和巴菲特已經承諾不只捐出一半,而是要捐出99%財產。

如今,已有34名富豪響應“贈與承諾”,劍及履及,說到做到。

難道美國富豪不需要安全感?不需要把財富留給後代?

這是價值觀的差別。

蓋茲說,他的生活已經足夠舒適,不需要更加奢華了;他留給後代的,不需要太多,因為他要子子孫孫本身有生產能力。

最重要的是,他認為現有的社會制度已經扭曲、不公平,才會將這麼多財富分配給他。他捐出財富,能糾正一些不公平的情況。

換成另一些富豪,想法可能徹底相反,會認為“錢是老子憑自己的本事賺來的,天公地道。”

難怪,社會上會出現仇富心態。

資本主義的自利取向,厚了少數人,薄了多數人;這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人類用了很多種方法,提出很多主張,實驗各種主義,卻都無法有效糾正偏差。

富豪賺錢有道,值得尊重;但是,用錢回饋社會,是一種責任,也是修補資本主義缺憾的一種方式。

蓋茲和巴菲特肯定不是左仔,但是,他們瞭解資本主義缺陷,在享受好處之餘,也盡本身的力量來平衡偏差。

大馬沒有“贈與承諾”,社會也不會期望富人捐出半數財富;但是,區區100萬令吉,是對富豪的考驗,也是糾正社會扭曲的一種力量。

鄭丁賢‧《星洲日報》副總編輯‧2010.08.05